「西華堂」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主祀「釋迦牟尼佛」,屬於金幢派齋堂(「齋堂」就是我們一般台語俗稱的「菜堂」),西華堂的空間格局為傳統的合院建築(二進三廂),庭廣圃綠、清幽恬淡,在台南市囂鬧的都市中自成天地,允為佛門清淨。
小時候工作熊總覺得「菜堂」是個神秘的地方,又是敲鐘又是敲木魚的,還有陣陣的誦經聲傳出來,總讓工作熊有一種莫名的恐懼,自己也不太清楚是為了什麼,就好像一進入「菜堂」就永遠再也出不來的感覺;隨著時間年紀漸長之後,慢慢瞭解這個世俗的世界,有著這麼多的不如意事,對某些人選擇拋棄一切,找個心靈清淨地,什麼都不管的態度,倒也能有幾分理解。
工作熊初來乍到「西華堂」就被這裡的寧靜所吸引,感覺上似乎可以洗滌浮躁的心情,看著修道人慢條斯理的動作,漸漸地也讓自己驛動的心也平靜了下來。
「西華堂」現被列為台南市的第三級古蹟,坐落在現今的台南市北區西華街59巷16號,它的主要出入口在北忠街,次要出入口在西華街,位處於台南火車站及台南公園之間,這個地方可以自由參觀禮佛,還有修道人在這裡居住,環境優雅清新,進入內墊時記得要脫鞋子啊!工作熊就忘了要脫鞋而直接給它進入了,失禮啊!
維基百科對齋教的解釋 齋教,為台灣民間佛教信仰的重要流派,揉合儒家與道教思想,和以僧團為核心的主流佛教信仰有別。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不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茹素,民眾習稱其修道者為菜姑、菜公,一般佛教出家人則視其為「附佛外道」。 齋教係由明、清時期的中國民間祕密宗教發源而來,如羅教等,於清代時陸續傳入台地,在台灣主要有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三個系統。日治時期統稱其為「齋教」,視為「在家佛教」,又稱「白衣佛教」,甚至納入禪宗臨濟宗一支,對台灣佛教信仰發展影響極大。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的一般佛教信仰傳入台灣,並成為主流。齋教則隨時代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或轉成一貫道信仰。 |
台南西華堂的簡介
「西華堂」在台南市北忠路的入口景像。
西華堂的主殿,內有釋迦牟尼佛神像。
西華堂內沒有華麗的雕樑畫棟,但也不失小家碧玉的美麗。
這個應該是古董了吧!
門口的左右各有一隻瓷的獅子,我猜的。
復古的窗戶。
這是西華街的側門入口,平常門是帶上的,但是有張『歡迎入內禮佛』的牌子掛在門口。
從西華街的外牆欄杆上拍得西華堂照片,感覺不錯就放上來了。
其他台南市的景點:
《台南旅遊》鬧區內美麗小庭園─吳園+公會堂
《台南旅遊》快被大陸客淹沒的台南市─赤嵌樓
《台南旅遊》沒有圍牆也不用門票的「延平郡王祠」在台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