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25
慢性腎衰竭腎臟病友的飲食控制(蛋白質、熱量、水分、鈉鉀磷離子)注意事項

本文旨在整理慢性腎衰竭腎臟病友的飲食控制(蛋白質、熱量、水分、鈉鉀磷離子)注意事項,給自己及家人飲食控制參考,請注意:本人並非醫學專業背景,內容為家人病毒感染腎臟損傷後飲食控制經驗分享,參考前請多方查詢相關正確資訊。本文參考成大醫院營養師手冊。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前言

腎臟是我們身體重要的器官之一,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如尿素氮、尿酸等都需要經由腎臟來排出以維持體內的平衡,當腎臟因慢性疾病或其他疾病損壞,造成腎功能衰退時,將無法順利將含氮廢物排出,以致造成過多的含氮廢物推積在血液中,患者可能會出现噁心、嘔吐、全身疲倦、食慾減退等情况,排尿量也可能減少,體內過多的鉀(K)、磷(P)、鈉(Na)等離子也將因此無法靠腎臟排出而出現過高的情況。

腎臟病患者為何需要飲食控制?

這是因為適當的飲食控制可以使含氮廢物(俗稱尿毒)的產生減至最低,又可以維持體內最低的基本需要量和體內鈉(Na)、磷(P)、鉀(K)離子的平衡,並可延緩腎臟功能的衰退,減輕症狀,說白了就是為了減輕腎臟的負擔,試想一條原本剛好只能容許一部小汽車通過的道路,因為道路施工,變成只能通行機車的寬度,但你還硬要把小汽車開進去,這不就是把道路給堵死嗎。

注意事項

慢性腎衰竭的病友因每個人情況不同,所需要的營養量也會不同,飲食重點也就不同,所以需要各別的飲食設計,詳細的飲食內容最好請教營養師為您個別設計。

腎臟病友需要控制的飲食項目包含下列項目:

  • 蛋白質
  • 熱量
  • 鉀離子
  • 磷質
  • 鹽份
  • 水份

一般對腎臟病患的要求為飲食盡量均衡、多吃原形食物及好油、不吃加工食品、不能吃楊桃、適量運動,尿尿如果可以正常排出(參考:6控制水分說明),則可以多喝水。

腎臟病患者一般飲食原則

1.控制蛋白質

根據研究,人體吃進蛋白質的時候會將這些蛋白質代謝轉化為酸性的含氮廢棄物,而腎臟則是負責過濾這些廢棄物的器官,讓身體得以酸鹼平衡,久而久之,若含氮廢棄物越多,腎臟的負擔就會越重,如果腎臟已經損傷,過多的含氮廢棄物就會讓腎臟越來越差。

適量控制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以減低尿毒的產生,建議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量約0.6~0.8公克,因此,對一個_____公斤的病友而言,一天約_____(份)的蛋白質食品,包含魚、雞、豬、海產、蛋白、黃豆製品等。已經開始洗腎的病友,就無需蛋白質的管控了,因為洗腎的過程也會將蛋白質洗掉。

食物中蛋白質的來源

每日
份量

食物
種類

蛋白質
(公克)

熱量
(大卡)

舉例

奶類
(高磷)

8

150

全脂

4湯匙全脂奶粉=3湯匙脫(低)脂奶粉=240CC鮮奶

魚肉蛋

7

75

1兩豬肉=1兩魚肉=1兩雞肉=1兩牛肉=2個蛋白=5兩豬血=2兩草蝦=1兩花枝=8顆牡蠣

豆腐

製品

7

75

2小格板豆腐=1塊五香豆乾=1/2和嫩豆腐=1/2條素雞=1塊豆包=2塊三角油豆腐

主食

4

140

半碗白飯=1碗稀飯=1碗麵條=1片吐司=8張水餃皮=半個饅頭=2/3碗粿

水果

0

60

13顆葡萄=1.5個奇異果=9個草莓=1/2個火龍果=半根香蕉=9顆櫻桃

蔬菜

1

25

100公克高麗菜=100公克菠菜=100公克冬瓜=100公克綠豆芽=100公克大黃瓜

油脂

0

45

1茶匙植物油(苦茶油、大豆油、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麻油)

油脂
(堅果)

2~4

45

2粒核桃仁=5粒杏仁果=5粒腰果=10粒花生仁=15粒開心果=30粒南瓜子


一個62公斤的病友,建議一天約可以吃3份蛋白質食品。每天3份的魚肉蛋+豆腐製品(共7×3=21g蛋白質),每餐1份主食(三餐共4×3=12g蛋白質),每天1份水果(0g蛋白質),每餐1份蔬菜(三餐共1×3=3g蛋白質),每天3份油脂(0g蛋白質),

2.熱量補充

因為腎臟病且未洗腎患者必須採用低蛋白飲食,所以有些人體重會一直掉,所以需要低蛋白高熱量的食物。營養師一般建議最好多攝取好油,甚至建議直接喝好油。比如說,吃燙青菜時在青菜燙好後再倒點好油上去食用。

下列所舉例熱量高且蛋白質極低的食物,是很好的熱能補充品,可以多食用,每日至少選擇一種食用。

  1. 低蛋白食物:冬粉、米粉、涼糕、粉皮、粉條、粉角、粉圓、粉粿、藕粉、西谷米、玉米粉、太白粉、地瓜粉。
  2. 商業配方:糖飴(益富公司)、粉飴(三多公司)、易能充、亞培腎補鈉、卡比倍速力。
  3. 使用植物油烹調食物,可用煎、炒等方式,增加熱量的攝取。

3.控制鈉離子(鹽分):每日鹽分3~5公克

鈉離子(鹽份)攝取太多會影響身體的血壓與體液的調節控制能力,造成高血壓或水腫,並造成腎臟的負擔,過多的鈉離子也需要腎臟幫忙代謝,。

腎臟病患者應避免食用高鹽份的食物:

  1. 加工品:如香腸、魚鬆、臘肉、罐頭食品、醃製食品、醬菜、乾燥蔬果乾。
  2. 沾料或醬料:豆瓣醬、辣椒醬、番茄醬、海苔醬等。
  3. 速食品(麵)、微波食品、零食(如洋芋片)。
  4. 含鹽分的調味品,如鹽、醬油、烏醋要適量。
  5. 閱讀食品標示中鈉含量(400公克鈉=1克鹽)

4.控制磷離子:(正常值:2.5~4.5mg(dl)

過多的磷在血液中可導致骨骼病變、皮膚騷癢、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甚至引發高血鈣或鈣磷乘績過高,而導致血管及軟组織鈣化或心血管疾病。

控制血磷主要是靠攝取低磷飲食,若仍高血磷則應配合降磷藥物並隨餐飯中服用。

避免食用高磷的食物如下:

  1. 保健食品。如:雞精、低雞精、雞湯
  2. 奶類、奶製品:如養樂多、優酪乳、乳酪、優格、 鮮奶、蛋糕、冰淇淋等。
  3. 堅果類:如花生瓜子、腰果、核桃、開心果等。
  4. 高纖維的五穀類:如營養米、玉米糙米燕麥紅(綠)豆、大小麥及其製品(全麥麵包)。
  5. 肉魚蛋類製品:如肉類加工品(豬肉乾、肉鬆、魚鬆、香腸)、蛋黃、烏魚子、魚卵、帶骨吃的魚類 (小魚乾及魚頭)。
  6. 飲品:如汽水、可樂、奶茶、三合一咖啡。黑咖啡可以。
  7. 罐頭食品或醬料:如鱼罐頭、沙茶醬、豆辦醬、茄醬等。
  8. 其它:如雞蛋豆腐、加工品(泡麵、餃類、丸類)、洋芋片、泡芙、蠶豆酥等。

5.控制鉀離子(正常值:3.5~5.1mmol/L)

人體維持一定量的「鉀」離子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鈉」離子,以維持身體血壓穩定。

人體需要保持細胞內具有足夠的鉀離子、細胞外具有足夠的鈉離子,讓這兩種離子在細胞膜作用下內外流動進而產生電流,才能讓神經與肌肉正常工作。

鉀離子也有助人體細胞中液體與礦物質的吸收及排泄的平衡,可以幫助人體排除多餘的酸,也能夠讓礦物質留在骨骼中,避免發生腎結石、骨骼疼痛與骨質酥鬆症。

但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如果過多也不行,正常人攝取過量的鉀可以透過腎臟來排出多餘的鉀,但腎臟有問題者無法排出,將導致高血鉀症,造成心律不整、心臟病,嚴重者可能死亡,症狀可能有噁心想吐、肌肉無力、手腳麻木刺痛、腹瀉絞痛、昏迷、不規則心跳。而低血鉀則可能會導致心臟血管硬化,造成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也有可能產生心律不整。所以,應嚴格控管鉀的攝取。

腎臟病人每天排尿如果超過1000cc以上就較不易產生高血鉀,因為鉀離子可溶於水,所以,但如果病人有血鉀偏高者,飲食建議要控制鉀離子,蔬菜可以切小片後先用熱水汆燙,再用油炒或油拌食用,這樣就可以去除蔬菜中的大部分鉀離子。另外,食物烹煮後鉀離子也會溶於湯汁中,所以高血鉀者不宜食用湯汁。

下列為高鉀的食物,高血鉀者應避免食用:

  1. 牛肉精、人參湯、肉湯、速食湯、燉魚湯。
  2. 各種高鉀水果,例如:黑棗(600mg/100g)、紅棗(597/100)、榴槤(420mg/100g)、釋迦(390mg/100g)、芭蕉(320mg/100g)、桃子(300mg/100g)、香蕉(290mg/100g)、奇異果(290mg/100g)、仙桃、龍眼(260mg/100g)、香瓜(240mg/100g)、櫻桃(220mg/100g)、木瓜(220mg/100g)、棗子(200mg/100g)、百香果(200mg/100g)、哈蜜瓜(200mg/100g)、玫瑰桃(200mg/100g)、火龍果(190mg/100g)、酪梨(190mg/100g)、荔枝(180mg/100g)、草莓(180mg/100g)、聖女蕃茄(180mg/100g)、土芭樂(150mg/100g)、泰國芭樂(150mg/100g)、枇杷(150mg/100g)….等。
  3. 低鈉鹽、低鹽醬油。(因為低鈉鹽中大約含有25%的氯化鉀,而氯化鉀中含鉀53%。換句話說,1公克的低鈉鹽中就含有133毫克的鉀,如果每天依健康標準攝取6公克鹽的量,光是低鈉鹽就能提供約800毫克的鉀。所以高血鉀者應避免使用低鈉鹽及低鈉醬油)
  4. 保健食品、中藥材、草藥、青草茶、偏方。
  5. 奶類或奶製品。
  6. 蛋黃。
  7. 果菜汁、果汁、生菜沙拉、水果乾、葡萄乾(710mg/100g)、柿餅(557mg/100g)、蔬菜乾。
  8. 勿淋(拌)炒菜的湯汁及滷肉汁。

#其他注意事項:

  1. 所有菜類最好燙過再油炒,可減少鉀離子的攝取。
  2. 水果盡量選擇低鉀水果。例如:香吉士(130mg/100g)、柳丁(120mg/100g)、青龍蘋果(130mg/100g)、清玉蘋果(110mg/100g))、西瓜(100mg/100g))、愛文芒果(90mg/100g)、土芒果(80mg/100g)、蓮霧(70mg/100g)、海梨(70mg/100g)、橘子(55mg/100g)、鳳梨(40mg/100g)等,水果總量每日2份(1碗)為限。
  3. 飲食以熟食為原則。避免生食,以降低細菌、病毒感染風險。
  4. 楊桃及楊桃汁或楊桃乾因有不明原因的副作用, 故絕對不可食用。

6.控制水分:

如果病友有水腫或尿量少於1000C.C.的現象時需要限水,包括開水、菜湯、水果及食物中的水份,並且要經常量體重,以體重的改變來觀察水份是否過量。


飲食的控制及定期的醫療追蹤,並嚴格控制您的血壓與血糖才能確保維持腎功能,任何偏方均無助於您的病情,有任何問題應請教您的醫師、營養師。


參考資訊:


腎臟病友抽血檢測重點項目:

1. BUN
(Blood Urea Nitrogen)血清尿素氮 (正常值:6~20 mg/dL)

文章來源:檢驗項目-血清尿素氮 | (sl-lab.com.tw)

血清尿素氮(BUN)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腎功能指標之一,濃度過高意味著腎臟無法順利將尿素氮排出體外,因此可用來評估腎臟方面的疾病,例如腎功能不全、急慢性腎絲球腎炎、腎病症候群等。尿素氮是人體蛋白質代謝的產物,由肝臟合成,並由腎臟將其過濾到尿中而排出體外。

當腎臟受損或腎功能障礙時,此項排除功能可能因此降低或完全喪失,導致過多的尿素氮累積在血液中,出現濃度上升的情形。血中尿素氮的濃度太高會對身體產生毒性,危害器官。BUN是所有腎臟病患者必要的追蹤項目,但對一般人而言,BUN並非良好的腎臟病篩檢項目,因為許多非腎臟因素會影響BUN上升,包括高蛋白攝取、脫水、嘔吐、腹瀉等,這些非腎臟因素通常會使BUN些微上升,但不會高出正常值太多。但從另一角度而言,若果真是腎臟病導致BUN上升時,往往腎臟病已進展到相當的程度,喪失早期偵測的功能,也就是說BUN不能在早期反應出腎臟病。

綜合上述論點,BUN適合腎臟病患者用來監控病情,但不適合單獨用來篩檢腎臟病。對早期腎臟病而言,尿蛋白及尿液微白蛋白比BUN更能反應出實際的病情。

2. CREA (creatinine)肌酸酐、eGFR (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腎絲球過濾率


文章來源:
腎絲球濾過率與慢性腎臟病分期| 衛教資訊| 腎臟科| 醫療單位-內科部次專科|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hch.gov.tw)

肌酸酐(creatinine)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腎功能指標。肌酸酐在男性的正常值是 1.4mg/dL以下,它主要是肌肉代謝之後的產物,而女性因為肌肉量較男性少,所以肌酸酐的正常值會比男性低,一般定義是 1.3mg/dL以下。

肌酸酐之所以會被定義為腎臟功能指標主要因為它是經由腎臟代謝,隨著尿液排出;當腎功能異常時,肌酸酐的排出量會減少,血中數值就會增加,因此長期以來就被當作是腎功能的指標。

不過,因為血中肌酸酐的值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性別、年齡,肌肉量、飲食、營養狀況等,當腎臟損傷初期,腎臟過濾出肌酸酐的能力雖然受損,但是腎臟中的腎小管還有主動分泌排出肌酸酐的能力,所以腎病變初期血中肌酸酐不會立即升高,當肌酸酐值超過正常範圍時,腎功能已經下降一定程度了,所以單用肌酸酐並不能完全反應腎功能早期的變化。

而真正能夠即時反應腎功能的是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寫成GFR)。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大約是 100~120ml/min/1.73m2,它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逐漸衰退,一般30~40歲以後平均每年會減少 0.8~1.0ml/min/1.73m2。腎絲球濾過率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只要有肌酸酐的值,就可把它代入公式而得到腎絲球過濾率的估算值,也就是eGFR(estimate GFR)。

目前被全世界廣泛使用來預估腎功能GFR的方法是由美國MDRD所歸納出來的公式(註:該基金會已於2013年推薦另外3種計算公式)。台灣在推展的慢性腎臟病防治也是用MDRD的這個公式。MDRD的公式變數非常簡單,只有4個:1)血中肌酸酐值、2)年紀、3)性別、4)種族(非裔美國人或不是)。所以在台灣你只要知道你檢查報告的肌酸酐值,就可以利用這個公式來預估你的腎功能了。網路上也有試算公式,只要輸入肝基酸、型別及年齡就可以幫你換算,下面是其計算公式:

肝基酸2eGFR公式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由於系統性疾病(ex:糖尿病、高血壓)、長期的發炎(ex:免疫疾病、炎症反應),或因尿路阻塞遭受破壞及傷害,受損超過三個月,導致其功能產生永久性病變而無法恢復。根據準則,只要符合以下任一項,就可稱為慢性腎臟病:

1. 腎絲球濾過率大於 60ml/min/1.73m2 並合併臨床上有腎臟實質傷害證據,如蛋白尿、血尿、影像學或病理學上異常,且病程達3個月以上。

2.不論是否有腎臟實質傷害證據,只要腎絲球濾過率小於 60ml/min/1.73m2 且時間大於3個月以上。

目前國際間對於慢性腎臟病分期是以腎絲球濾過率為依據一共分為五期:

  • 第1期:腎功能正常但有腎臟實質傷害,如蛋白尿或血尿。
    GFR:≧ 90 ml/min/1.73 m2
  • 第2期:輕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且有腎臟實質傷害,如蛋白尿或血尿。
    GFR:60-89 ml/min/1.73 m2
  • 第3期:中度慢性腎功能障礙,
    GFR:30-59 ml/min/1.73 m2
  • 第4期:重度慢性腎衰竭,
    GFR:15-29 ml/min/1.73 m2
  • 第5期:末期腎臟病變,
    GFR:<15 ml/min/1.73 m2

系列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